本站真誠介紹香港這個「東方之珠」和「亞洲國際都會」

亚洲国际都会 asiasworldcity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中國新聞 > 中國新聞 >

魏元禮 肅寧元代狀元

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
本文内容:

魏元禮,又名魏禮,(約1320-1385),字挺訓,肅寧縣(Suning County)城裏人。幼年勤奮好學,文章出色。元至正十二年(1360),五月,庚子科殿試中狀元,授翰林院修撰。元末戰亂歸裏,閉門從事詩書及元曲創作,著有《風雲會傳奇》等。明朝建立後,明太祖命訪遺賢,魏被詔回翰林院編修元史,官至禮部左侍郎。為了紀念這位狀元,在肅寧文化廣場西側建有魏元禮雕塑,並在縣城建有元禮街。元順帝左榜狀元翰林史修撰——魏元禮魏元禮,又名魏禮,字廷訓。河北肅寧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元至正20年(136O)左榜狀元,授翰林國史院修撰。《大明一統誌》第2卷第45頁中記載:“魏禮,肅寧人。篤信好學,庚子廷試第一,授翰林修撰,陛禮部侍郎。”後與張起巖、泰不華、忽都達而、宋本、李黼、李齊7人位列四品官員。魏元禮為漢人,能在科舉制度被弄得奄奄一息的元至正20年(136O)間中左榜狀元,授翰林國史院修撰,在當時是一件了不起的事。《大明一統誌》第2卷第45頁中記載:“魏禮,肅寧人。篤信好學,庚子廷試第一,授翰林修撰,陛禮部侍郎。”《元史》第45卷順帝紀之八記載:“三月……甲午,廷試進士三十五人,賜買住、魏元禮進士及第,其余出身有差。”據此可知魏元禮為該科漢人、南人榜狀元。狀元的初始待遇,自唐至宋初(618-976)一直在低位徘徊,宋太宗朝突然大幅度提高,至元代進一步提高,到明清到達頂點。狀元入仕後,則在宋代最受重用,其次為清、遼,而唐、五代、金都較差。明代對狀元的罪、錯處罰最為慘酷,其次是唐,而宋、清兩朝則較為溫和、寬容。綜合來看,宋代狀元遭際最好,唐代最差。使出渾身解數奪得天下之魁,僅跟七品官之子的門蔭官階相同。可見狀元實際上是很不被看重的。正如張國剛所雲:“進士及第後,還只賺得一個做官的資格,算有了‘出身’,只有再參加吏部試或制舉才能釋褐。這顯然不是文人入仕的方便之門。而即使釋褐試通過後,也只能獲得一個八、九品的參軍、縣尉、助教之類卑官。如貞元八年登第的歐陽詹,‘五試於禮部,方售鄉貢進士,四試於吏部,始授四門助教’。而大名鼎鼎的韓愈,‘四舉於禮部才一得,三選於吏部卒無成’,這樣又把一大批士人拒之於仕門之外。”可見,進士,包括狀元能夠進入官場的始終只是一部分。元代情況較為特殊。一方面,整個科舉制度被弄得奄奄一息:不僅開考次數少,每次錄取的人數也少。據《元史·選舉一》及《元史·百官誌·選舉附錄》載,元代16次考試,都采取帶民族歧視的“兩榜制”,共取進士1139人,尚不及頗不重視科舉的遼代的一半!而元代在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,這說明元代官僚隊伍的形成與補充根本不靠科舉取士。另一方面,元代畢竟在宋金之後,獲中進士後還是立即授職的,且起點官階進一步提高,兩榜的狀元一般都授承務郎(從六品)、翰林修撰,基本達到了金代狀元初始官階的上限。魏元禮為漢人,能在科舉制度被弄得奄奄一息的元至正20年(136O)間中左榜狀元,授翰林國史院修撰,在當時是一件了不起的事。元代,官至宰輔的2人:陳祖仁、普顏不花,占總數32人的6.25%。其他四品以上官員7人:張起巖、泰不華、忽都達而、宋本、李黼、李齊、魏元禮,占21.88%;兩者合起來9人,占28.13%。同時卻有13人僅留下了姓名與奪魁年份,占40.63%③。元代中央及地方的軍政大權始終在蒙古或色目人手中,他們的子弟又可以利用特權直接進入仕途,起點高,升遷也快,當然不必走科舉之路,所以,即使是蒙古或色目狀元,其出身也較卑下。如此,狀元們出仕後即使再忠心耿耿,也難擠進最高執政圈,即使偶然擠進去了,為時既短,又不能當主角。處於高度重視狀元的宋代之後,竟然使40%以上經反復篩選而得的“天下第一人”默默無聞,特別明顯地體現了元統治者不重視人才,這顯然是它的朝政始終不甚清明,並迅速滅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


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网站以及域名有仲裁协议(arbitration agreement)。

依据《伯尔尼公约》、香港、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,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版权。

本站真诚介绍香港这个「东方之珠」和「亚洲国际都会」,香港和「东方之珠」和「亚洲国际都会」是本站的业务地点名称。

本网站是"非商业"(non-commercial),没有涉及商业利益或竞争。


2025-Apr-03 01:01am (UTC +8)
栏目列表